新闻中心

新人亮眼难改老班底,国足重建仍陷转型阵痛

2025-07-05

一、蒯纪闻首秀:06 后新星的突围与期待

在 6 月 30 日公布的国足东亚杯 26 人名单中,19 岁的上海海港中场蒯纪闻成为最大亮点。这位出生于江苏响水的小将,从校园足球到根宝基地的成长轨迹颇具传奇色彩:2019 年因身体条件落选校园足球选拔,却被成耀东慧眼识珠推荐至崇明岛,在徐根宝 “抢逼围” 体系下打磨出细腻的脚下技术和大局观。2025 年 U20 亚洲杯上,他面对澳大利亚时的凌空抽射已展现出超出年龄的成熟,而中超首秀对阵云南玉昆时的灵动跑位,更让球迷看到 “新版郑智” 的影子。

数据显示,蒯纪闻在东亚杯前的中超第 16 轮比赛中,62 分钟内完成 4 次射门(2 次射正)、1 次成功过人、80% 传球成功率,并贡献 1 次拦截。这种 “能突能传能射” 的全面性,恰好填补了国足中场创造力的空缺。正如徐根宝所言:“相比同期的武磊,他的技术特点更全面。” 但这位新星的入选,却在一片老将云集的名单中显得格外突兀。

二、阵容结构:换血与维稳的艰难平衡

本期名单中,30 岁以上球员仍有颜骏凌、韦世豪、徐新、塞尔吉尼奥四人,其中颜骏凌以 34 岁高龄继续镇守门将位置。后防线上,除了吾米提江・玉苏普的回归,其他位置几乎复制了世预赛 18 强赛班底。即便平均年龄降至 25.4 岁,半数为 00 后球员,但核心框架仍依赖朱辰杰、张玉宁等中生代。这种 “新人点缀、老将压阵” 的配置,折射出代理主帅久尔杰维奇的保守策略 —— 他放弃王大雷、蒋光太等争议球员,却保留了韦世豪、徐新等 “嫡系”,试图在成绩与重建间寻找平衡。
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,国足重建缺乏系统性。尽管足协推出留洋计划,与法甲、德甲合作推动年轻球员留洋,但本期名单中仅有塞尔吉尼奥一名归化球员,且未征召侯永永等潜力新星。对比日本队同期公布的东亚杯名单,其平均年龄 23.7 岁,10 名球员来自欧洲联赛,差距一目了然。正如《足球报》评论:“国足的重建仍停留在换帅换人的表层,缺乏青训体系与联赛生态的深度改革。”

三、重建困局:战术惯性与机制短板

久尔杰维奇的用人逻辑暴露了国足转型的深层困境。作为前 U20 主帅,他本应更倾向于启用年轻球员,但实际操作中却延续了伊万科维奇时期的 “实用主义”—— 征召徐新、巴顿等经验丰富的球员,放弃杨明洋等具备潜力的归化球员。这种选择背后,既有代理主帅转正压力下的短期政绩考量,也反映出足协对重建路径的摇摆。

青训体系的滞后同样制约着改革进程。尽管第二届中青赛增设校园组,推动体教融合,但基层教练培训、赛事体系衔接等问题依然突出。以蒯纪闻为例,他在根宝基地的成长模式仍属个例,多数青少年球员仍面临 “12 岁退役” 的现实困境。正如澳媒《The Roar》指出:“中国足球的复苏需要时间,但青训投入不足与管理机制僵化,正在延缓这一进程。”

四、未来方向:破局需从 “刮骨疗毒” 开始

东亚杯或许是观察国足重建的重要窗口。久尔杰维奇需要在成绩与锻炼新人间找到平衡点,例如给予蒯纪闻、廖锦涛更多出场时间,同时逐步淡化老将角色。更关键的是,足协需摒弃 “唯成绩论”,将资源向青训倾斜:加快校园足球与职业梯队的衔接,建立统一的教练培训体系,借鉴日本 “地域密着型” 青训模式。

新人亮眼难改老班底,国足重建仍陷转型阵痛

正如《中青报》所言:“足球灾后重建没有捷径,唯有深耕青少年赛事体系,才能筑牢发展根基。” 蒯纪闻们的出现,为国足注入了新鲜血液,但真正的蜕变,需要决策层打破路径依赖,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重塑足球生态。若继续在 “换帅 - 重建 - 成绩压力 - 回归保守” 的循环中打转,国足的未来或将陷入更深的迷茫。

九游体育